前言
Photo by Vanja Matijevic on Unsplash
每一年的蘋果新機,仍然會有一定的銷售率,印象中,在國內的每月銷售排行,前 10 都能夠找到 iPhone 的身影。
因此,我想開一篇,試著從更多的面向來聊一聊蘋果,並且就拿 2021 年的 iPhone 13 來當切入的點。
先講 iPhone 13 比較不足的部分
仍然有瀏海頭、生物辨識總有美中不足(指紋沒回歸、Face ID 的解鎖距離較遠)、沒有隨顯螢幕(Always on Display,AOD)、重量增加、PWM 調光的 OLED、軟硬體並沒有特別針對遊戲最佳化、Pro 版的相機鏡頭佔用較多空間而影響操作、相機的規格好像有點玄機…等等。
上面所列的缺點當中,我最擔心的是「PWM 調光的 OLED」,這一點,在我使用 iPhone X 期間特別有感,而且,那幾年奇快地加速我的老花。換言之,就是因為用起來眼睛就是會不舒服,我才又更用力地去瞭解手機的硬體規格。或許,也因為我有點年紀,不能全然怪罪 iPhone 身上。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會出掉 iPhone X,主要原因就是疫情期間,非常不便的 Face ID 與越看眼睛越不舒服的 OLED。反而是孩子們在用的 Redmi Note 8 Pro,逐漸成為我的主力機。
換個角度來看 iPhone 13
家族語彙:瀏海頭似乎已廣為使用者接受,從 Macbook Pro 也看得到瀏海頭時,我一方面快暈倒,一方面也在想,該不會蘋果已經乾脆把這瀏海頭當成家族語彙了吧!?更有趣的是,三星當年是拿這個瀏海頭來調侃的,卻在最近自家的平板產品上,也現出瀏海頭的蹤跡。關於三星的新平板,可以自行爬文,或是參考:三星最新旗艦平板 Galaxy Tab S8 也有瀏海了?據傳將於 2022 年與旗艦手機 Galaxy S22 系列一同亮相 – 電獺少女。
Face ID 或有另外一層的考量與功能:上面提到指紋辨識沒回歸與Face ID 的解鎖距離較前代遠等小缺憾,但,我也注意到 Face ID 似乎也解決蘋果 App Store 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以往使用者想要辦理消費退款時,可以推說是指紋誤觸造成的非預期付費,然而,誤解鎖率相對較低的 Face ID,就讓蘋果更有立場回應與處理不當退款的問題,簡單說,使用 Face ID 的付費,消費者不好賴帳。
輕便又強大的錄影設備:
(1)蘋果常常強調在 iPhone 上的自家處理器效能有多好,我的觀察與看法是這些效能似乎多半運用在攝影上。之前我提到自己的需求時,由於自己擁有入門的攝影配備,因此,不會覺得需要 iPhone。但是我也得說,iPhone 若相較於其他一般或專業的攝影配備而言,確實輕便不少。
(2)錄影這個部分,對我目前來說,或許不能稱得上是需求,但是,我認為這會是一個趨勢。再說,蘋果一直以來,在影音相關領域有一定的專業度,也一直對 AR 等有一定能量的投入。或許,未來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產品,只是,就現在而言,多半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在擠牙膏。
後記
曾經,在親朋好友的閒聊之間,聽到 Cook 有過「蘋果不做垃圾」的說法,在撰寫本文之前,我試著爬文,發現 Cook 似乎講過如此高傲的話:蘋果執行長Tim Cook:「市場上有許多的垃圾,我們不會進入垃圾業務,高端產品有更高的價值,理應定價更高。」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展現出蘋果的自信與驕傲,然而,這幾年安卓陣營急起直追,也有那麼點像當年微軟以 Windows 系統整合,圍剿蘋果,Cook 在手腕上比較柔軟,能夠與 Google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站在共好的點上,因此,就目前看來還不至於走入「驕兵必敗」的下場。
只是,我也認為,如果蘋果拿汽車市場裡面的雙 B 來比喻自己的話,那麼,就算再有自信,就算雙 B 再強,也不能夠否定其他車廠在汽車市場上的努力,只不過,話說回來,智慧型手機的市場裡,會不會也是聽到 Cook 這麼一席話之後,奮發圖強呢?說真的,我不清楚。
只能說,單純地從各種不同的參考資料來看,我會認為 iPhone 13 無論是跟自己或是跟別人比,都滿明顯地在錄影的部分有相對強勁的表現,即使,入手的使用者們,當時不一定是衝著這一點而來,也或許可以試著使用、體驗看看。